English

有关“人”的故事

1998-07-2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汪丁丁 我有话说

现在所有专业的专家都只是在“叙事”,讲他们那一角度看到的故事。所以我可以用“有关人的故事”来概括一切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叙事(或许,“有关自然的故事”可以概括一切自然科学方面的叙事?

)。

“叙事”这一观念的好处在于让人警惕那些合法化了的故事对人的思想的禁锢,同时注意发觉那些“不在场”的缺席者的微小叙事对在场者的批判。这种“后现代知识”的状况其实与培根所批评的“剧场偶像(the idols of the theater)”是一回事。这一观念也有它的问题,那就是让人,尤其是学生们,轻易放弃了人类已经积累起来的知识传统,以为只有“造反”才有理,其它一切都无理。这样干的结果只会导致不断复制同一知识传统。因为知识传统在每个人头脑里的作用是使思维比较清晰,换句话说,当思维变得清晰起来时,脑子里就形成了某种知识传统。

由此可见,比较正常的态度是对各种知识传统以及还未形成传统的知识(看法)表示尊重。但是对已经被尊为“正统”的那些知识传统,在尊重的同时,还应该表示我们的怀疑。本着这样的立场,我在帮助出版社找书的时候便格外注意文章的经典性和读本的全面性。这里推荐的几种读本,是我选择的有关人的故事的第一批。从这些书的版权页来看,它们即便被叫做“故事”,也都是史诗式的故事,并且还都比较“新”,是九十年代的著作。

首先是人的自然史。我选择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尹格尔德编辑的《人类学百科读本》

(《Companion Encyclopedia of Anthropology》,1997,1127页)。从自然演化的角度看,人类学叙事很自然地接续着人类生物学史的叙事。这也反映在读本的结构上:第一部分,“人性(Humanity)”,这里的“人性”是相对于“动物性(animality)”而言的,因此首先涉及人的动物性——死亡、生殖、发育、营养、食物、工具、生产行为——这一部分的内容也被叫做“生物人类学”;第二部分,“文化”,也被叫做“文化人类学”。它讲述人性与动物性截然不同的方面——生产、交往、社会、意义、符号、神话、仪式、音乐、身分与民族,以及民族国家;第三部分,“社会生活”,或者叫做“社会人类学”。从生存方式到社会方式,它讲述人性当中被亚里士多德视为“人的存在的最高境界”的、或许现在仍然如此的、公共领域里面的事情——社会性、性、规则、规范、认同、语言、分工、协调、伦理、平等、民族国家与世界秩序。

这本文集是许多作者从不同角度讲述的故事,所以比较全面。同时,每一章后面的“参考文献目录”包括了从古典到现代的重要文献,很注意选择“经典作品(master pieces)”。例如讨论人性与动物性的第二章的参考文献选择了赫胥黎1894年发表的《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鲁伯克爵士1865年出版的《古代遗物及当代野蛮人风俗与行为所表现的史前时代》的插图,以及尹格尔德1989年发表的“人类与其他物种的环境与社会关系”。在这样的经典作品以外,作者们还单独列出“进一步研读的书目”,这对学生们是非常重要的。例如,这一章给出的书目里有沃尔克1983年发表的《动物思维》,有威利1990年发表的《使用信号的动物》,都是相当现代的研究成果。

接下来是人类心灵发展的历史。我选择1997年由诺顿出版社出版的新著《诺顿人类科学史》(《The Norton History of Human Sciences》1997,1033页)。著者史密斯是英国的兰开斯特大学科学史与思想史教授。他这本书的最大特点是将人类科学放在整个自然史当中讲述,将科学演进的历史放在社会演进的历史当中讲述,将自然史与社会演进看成受到人类科学强烈影响的演化过程。这造成一种宏伟的整体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本书与这里介绍的其他读本很不同,它不是由不同作者写的文章的“集合”,而是一位深研自然史与思想史的学者独自讲述的有关人类心理发展史的故事。尽管讲述者的学识已经非常广博,他的故事仍然只是诸多叙事的一种。

史密斯这部著作的归宿是15世纪以来的人类心理学发展史,如他自己在前言里所宣称的。不过我读了这本书以后,觉得这本书更贴切地应当叫做“人类的社会科学演化史”。史密斯说他对心理学史的叙述涉及到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地理、法学、艺术和文学批评,几乎是全部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在这样广阔的视角下,一部心理学史当然就成为一部社会科学史了(甚至还包括了部分自然科学史,例如生物学、物理学、医学、逻辑与数学等等)。

对于那些希望更深入地研究人类心智活动内在机理的读者,史密斯的这本书是远远不够现代的。我建议读者进一步阅读三本书。第一本是波思涅尔编纂的巨著《认知科学基础》(《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Science》,1991,888页)。由于编者的权威性,这本书的作者们多是当代认知科学领域内最著名的学者。让我挑选一些关键词来描述这本读物的结构:(1)基础:计算理论,符号理论,互联主义理论,语法学派,语音学理论模型,实验方法,脑与认知;(2)专题:记忆,行动,视觉,注意,心智模型,概念与归纳,文化认知;(3)哲学问题:意向性,心与身。第二本供深入阅读的著作是平克尔的新著《心如何运作》(《How the Mind Works》,1997,660页)。这本书被认为是“从未有过的关于人类认知的最好著作”。本书的好处在于通俗,有大量临床实例。由于作者立场的偏向,我又选择了第三本书,迪肯的新著,《使用符号的物种:语言与大脑的共进化过程》(《The Symbolic Species:The Co-Evolution of Language and the Brain》,1997,527页)。这本著作给我地印象远比上两本深。因为作者是世界著名的脑外科与神经移植技术专家,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哈佛大学医学院),而临床经验是在这一领域取得任何理论进展不可或缺的部分。作者以大量实例反对乔姆斯基的先天语法学派,同时也对互联主义学派的理论做了基于临床经验的修正。作者提出语言与人脑的“共生进化(co-evolution)”假说。这种假说贯穿全书,辅以生动的临床案例和图解,对于熟悉现代哲学“语言学转向”的读者来说,真有发现新大陆的感觉。

我顺序中的(接续着人的自然史,心理发展史,和意识认知自身的历史)下一本书是社会理论读本。在现代哲学家看来,这个顺序是很自然的。认知者与被认知的事物之间原本不应当有一条鸿沟;没有“主体间性”的认知过程马上就陷入唯我主义的泥沼。这个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是社会与社会交往过程。关于社会理论,我推荐的第一本书比较通俗,《社会理论:文化多元论的与经典理论的读本》(《Social Theory:The Multicultural and Classic Readings》,1993,672页)。编者是威斯雷扬大学的社会学教授。他选择的文章大多是经典性的,所以文章是按照写作时代分类的。与我这篇文章的读者的印象一样,我觉得这书的特点便是“杂”,让学生们尝一尝“社会理论”的滋味。但这杂并不是只会让读者迷失的“乱”,因为入选的多是名家,各有自己的思想脉络,自成一统。所以在我看来算得上一本好的读物。

对于那些读得头绪全无的读者(这也是社会理论与社会学的现状),我觉得必须再推荐一本文集,作为上面这本读物的“姊妹篇”(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它的“哲学基础”),帮助读者理清思路,归纳出各种现代的与后现代的叙事的“根”来。这就是波士顿大学哲学教授洛仑斯·加胡尼为教学而编的一个读本,《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文选》(《FromModernism to Postmodernism:An Anthology》,1996,731页),编者自己也写过两本吸引人的著作(《现代性的悖论》,1988年;《哲学的终结》,1995年),他编写这本书的主旨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后现代”。但是:“引导学生们对后现代主义做任何讨论所碰到的问题不仅是那些名词术语造成的纠缠不清的麻烦,而且更主要的是多数学生们对什么是现代性没有透彻地理解。”这是编者的初衷,据此,入选的文章便多是古典,这样才可以使学生们把握现代与后现代种种思想的发生学脉络。

最后,我觉得在这两本书之间还可以插入一个“过渡”的读本,这对于那些喜欢在问学的同时探究学问的发生学渊源(思想史)的人或许更重要。这是吉登斯和另一位著名社会学家特娜合编的一个较小的读本,《今天的社会理论》(《Social Theory Today》,428页)。吉登斯选择文章的角度更具有英国社会学教授的味道,更注重经验判断,更喜欢选用合乎学生口味的综述性文章。所以在这里被“综述”的思想家有:波普,博兰霓,和拉卡托斯,当然,也有社会学(或“社会分析”)大家高夫曼,舒兹,伯鲁默,加芬克尔,米德,及古典的西美尔,韦伯和马克思。所以我说这是一个从思想史角度整理出来的读本。

有关“人”的故事接下来应当叙述人类社会的政治生活。如我一再强调的,政治原本不是今天这样肮脏的。在古典时代,人们视政治生活为人的生活的最高境界。但是一旦我们的心灵需要与其他心灵交往才可能认知我们的世界,我们身边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权力”这个东西。权力与心灵之间的互相影响有关,所以叫做一个人对于他人的“影响力”。启蒙运动以来,政治学首先被认为是关于权力在人群内分配的学问。为了澄清政治学的哲学背景,我着力向读者推荐有关政治哲学的著作。

第一本政治哲学读本是1997年由这一领域内权威的伯莱克维尔出版社出版的《当代政治哲学:选读》(《Contemp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y:An Anthology》,1997,648页)。该书作者还为同一家出版社编纂了做为这个读本的辅助读本的“伴读”(见下面的介绍)。这个读本集合了当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们的原作,分成七个部分。(1)国家与社会;(2)民主;(3)正义;(4)权利;(5)自由(liberty);(6)平等;(7)压迫。

做为上述读本的辅助读本,《当代政治哲学伴随读本》(《A Companion to Contemp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y》,1995,675页)编的很有特色。读本分做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与政治哲学有关的人文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介绍,但作者是从政治哲学角度来阐述政治哲学的周边领域的。这些领域是:分析哲学,欧陆哲学,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不同),法学;第二部分介绍政治哲学领域内重要的五个“意蒂牢结”(“ideology”,我使用了林毓生的翻译,在此处比“意识形态”更加贴切):无政府主义,保守主义,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第三部分讨论政治哲学专题。

我推荐的最后一本书,或许也是最有争议的读本,同时也是这篇文章推荐的书当中出版最早的一本,是约翰·斯特劳斯和他的得意门生约瑟夫·克罗普塞合编的《政治哲学史》第三版(《History of Political Philosophy》,1987,966页)。约翰·斯特劳斯,一位毕生对专制制度进行了独特批判的学者,他是我称之为“将哲学还给了政治学的人”。他的书(包括关于“暴君”的考证)几乎都是思想史方面的,可说是“述而不作”的典范。但从他对原作(例如柏拉图或霍布斯)的独特的转述里,我学到的东西是绝非原作所包含得了的。斯特劳斯的叙述方式在几乎整整五年里影响着我的叙述方式。

以政治哲学做为我介绍的有关“人”的故事的结尾,这也反映出我自己对人文和社会科学的总的看法:我们已经太长久地徘徊在哲学、宗教、美学的天空里,我们同样已经太长久地徘徊在经济学,社会学,行政管理学和为之服务的“法学”,以及类似的“经世之学”的底层下,而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回到天与地之间的这片空间里来,回到人的位置上来。在我看来,政治哲学与法律哲学是足以沟通我们已有天地的领域。不做如此的沟通,我们的天地就始终是不着边际的,浮云流水式的,“两处茫茫皆不见”的世界。

编者注:本文系汪丁丁先生为本报撰写的专稿,文中所涉图书中文版均未出版过,有心的出版界读者可通过电子信箱E-Mail:dingdingthinker@yahoo.com与汪丁丁联系出版事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